谈及公元元年,许多人心中会浮现一个疑问:若以中国的生肖纪年法来衡量,那一年究竟对应着哪一个属相?答案是明确的:公元元年,岁在辛酉,是为鸡年。
这个答案并非凭空揣测,而是可以通过两种紧密关联的方式推导和印证。
其一,是运用一个简便的数学公式、中国的生肖以十二年为一个完整循环,顺序为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计算模型、以公元元年为例,将其年份数减去3(因为生肖循环的参照点常与历史纪年起点错位),然后用所得结果除以12,取其余数。
计算过程为:(1 - 3) ÷ 12 = -2 ÷ 12、在数学中,负数的余数需要换算、-2对12取余,相当于10、也就是说,其余数为10、接下来,我们对应生肖顺序:1为子鼠,2为丑牛,3为寅虎……以此类推,第10位恰好是酉鸡、这个方法虽然便捷,但它仅仅是知其然,要知其所以然,则需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基。
一个更严谨的印证,则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法、干支纪年由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依次组合而成,构成一个六十年的甲子循环、这种纪年方式远比公元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更为悠久和核心。

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有着固定且唯一的对应关系: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、我们只需查明公元元年对应的干支年份,其地支所对应的生肖,便是那一年的属相、根据历史文献与历法换算,公元元年恰好是辛酉年、地支为酉,酉对应的生肖正是鸡、两种方法相互印证,答案确凿无疑。
探讨至此,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随之而来:在公元元年的那个时代,当时的人们是否会称自己属鸡?
答案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、十二生肖的完整概念,其形成与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、十二地支的出现极早,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便已存在,最初主要用于记日、记时、将地支与十二种动物一一对应起来,是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、目前可见的较早且完整的记录,出现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,其中已经有了地支与动物的对应,但与今天的版本略有出入。
到了汉代,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组合逐渐稳定下来、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《论衡》中明确写道:寅,木也,其禽,虎也、戌,土也,其禽,犬也……,这表明在东汉时期(公元25年-220年),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已在知识阶层中相当普及、公元元年正处于西汉末年至王莽新朝的交替时期,距离东汉不远、可以推断,当时生肖文化正在逐步成型与流传,但可能尚未像后世一样,成为每个人出生时都必须铭记的身份标签、当时的人们更习惯用干支辛酉来标记年份,而鸡年这一说法,或许正在萌芽,尚未成为社会共识。
我们还需明晰一个关键点:生肖年的划分并非依据公历的1月1日、中国传统的年份更替,是以农历为基准的、具体到某一天,是以立春作为新旧生肖年的分界,还是以正月初一(春节)为界,历来民间说法不一,但两者都与公历元旦无关、这意味着,一个出生在公元元年1月份的人,按照中国传统历法,他实际上仍属于上一年的生肖——狗(公元前1年是庚申猴年之后的己未羊年……等等,这里需要重新计算,公元前1年是丁亥年之后是戊子、己丑、庚寅,等等,这里逻辑错了,公元1年是辛酉,那么公元前1年是庚申,属猴、公元前2年是己未,属羊、公元前3年是戊午,属马、公元前4年是丁巳,属蛇、所以公元前1年是庚申年,属猴)、公元元年1月出生的人,依然属猴,而非属鸡、直到公元元年的立春或春节之后,新生儿才开始被计为属鸡。
当我们问公元元年是什么生肖时,答案鸡年是准确的,但这背后牵涉的是数学的周期律、天文学的历法,以及民俗文化的演进史、它并非一个孤立的知识点,而是古代中国人观察天地、记录时间智慧体系中的一个璀璨切片、它告诉我们,生肖纪年如一条从未间断的长河,默默流淌在中国历史的深处,其周期与规律不受任何其他纪年方式的起始而改变。